知識淬煉:懶人包實作工作坊心得 陳嬿婷醫師

    『為什麼你應該嘗試(一點都不懶人的)懶人包XD』

        懶人包…可以吃嗎?

        約快半年前?報名了2018/06/02的懶人包工作坊。距離課程日期約三個月以前(03/09)就收到了課前問卷,以及課前作業的詳細說明。課前問卷裡面有一題是:請告訴我們您目前看過最喜歡的懶人包,以及喜歡的原因? 我回答:其實我自己碰到懶人包都會直接跳過,其實我沒有特別喜歡懶人包囧

        仔細想想,大概是從小時候就被灌輸要看文字很多的書比較『有用』,漫畫類或是圖片很多文章,其實常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知識濃度不高』而有點『不屑』。

        從一而終..但也該換個口味,能否突破現況?

        一直秉持著很少寫文章,然後只選自己『覺得不錯』的題目『慢慢寫』的原則,也幾乎沒有寫過跟時事有關的主題。優點是可以顯示我很認真整理資料,缺點是產出速度很慢,以及有耐心閱讀大量文字的讀者也許是少數。更重要的是,因應臉書演算法的改變帶來的觸及率下降,私自猜想也許多方發展作品模式會更好。

        所以最近除了首度嘗試製作一系列的影片之外,也把懶人包工作坊排入自己的行程中(換句話說,我本來的期待是,懶人包是一種寫作形式)。

        懶人包,一點都不懶人!

        課程日期三個月前就有提醒我們需在課前一個禮拜繳交一千字的文章,那是課程當天懶人包的『材料』。一千字看起來很多,但因為提早三個月知道要交作業,所以寫起來不會很痛苦。

        懶人包,不只是懶人包!

        上完這天課步調緊湊沒有廢話的課程後,才了解到副標題『知識淬煉』的真正涵義。

        懶人包的一整個製作過程,其實等於(全面性的)知識淬煉:盤點你手邊有哪些資源(你有可能寫出怎樣內容的懶人包)、想達成哪些社群目標、擬定主題、思考要寫給誰、三層定位、要有轉折也要有解決辦法的SCAN法則,到後面的創作建議、曝光作法,最後才是『簡潔/易懂/有用』的三大設計原則。

        好課程,要能節省你的摸索時間

        來列舉幾項我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是原本我沒有/無法發現的盲點。

        首先,利用SCAN法則,我發現我原本以為很完成豐富的一千字文章裡面,其實完全沒有提到”consequence”(後果)。

        SCAN法則指的是,先點出情境(situation),提醒大家這個情境的後果(consequence),我們應該要有什麼目標(aim),可以/需要怎麼做(need)。有這樣的架構,可以很簡單地抓出自己少了啥。再來,長揚列出了各種主題懶人包『必要內容』,包括:疾病/理念/體悟/景點/時事/課程/書籍/產品/技術/桌遊。

        藉由這三大必要內容,我發現我原本準備的一千字文章屬於『技術類』文章,雖然自以為很快就搞定,結果我完全沒有提到『優缺點』!換句話說:各式主題懶人包的『必要內容』,其實就是各種文章的必要內容!

        最後,格式的部分,有幾個關鍵數字對我而言也很受用 (因為不是設計專業出身,我需要馬上可以讓質感提昇的關鍵數字),包括:框裡面有圖的話圖不要佔超過80%,RGB/HEX/CMYK分別用在螢幕顯示 /網頁顯示/印刷使用。顏色要鮮豔而不刺眼,powerpoint&keynote的亮度調整,這樣看起來會比較舒服!

        這對我而言很棒,直接照做即可!XD 不到五分鐘的提示,讓我秒懂原本需要摸索很久的色彩設計,也讓我把原本logo鮮豔卻有點刺眼的顏色,立刻適當地調整成鮮豔但不刺眼!

        結語:試試看懶人包吧!

        看似簡潔的懶人包,其實經歷了事先收集資料,精準定位好讀者,然後彙整出最終作品的過程。下次寫文章/創作前,你可以試試這麼做:先清晰地想好定位(這個作品給誰看?你是誰?你可以給讀者什麼?),然後統整現況、點出不這麼做的『後果』,然後告訴讀者『他們可以怎麼做』!或者,可以手刀報名下一梯的懶人包工作坊,全面提升你知識淬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