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好文】現今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影響

作者:陳品皓臨床心理師

我們都知道現今教育制度的思維底層是:「服從、效率、精確」,大概經歷過70年代小學教育的人,多少還能體現這些思維在學校日常中的展現,從訓導處的設置、作業與教學進度的評量、朝會的形式等等,透露出「服從、效率、精確」的重要與必要性。

服從,代表個人要完全為自己與環境不適配的部分,承擔價值的批判與調整責任(所以這邊可以想想,教育所服務的主體是誰?)

效率與精確,意味著學習是在統一的架構下,進行資訊分派與資源利用,壓縮消化、疑惑、整合與評判的時間,這種情況下通常也不容犯錯的空間,犯錯不代表學習,犯錯代表的是不服從,因此教育的主題之一在於服從。

這裡的問題在於教育不容錯,一但我們處罰犯錯本身,將會降低孩子對嘗試錯誤的意願(我們就少了神農氏嘗百草的精神)。

在體制中的學習,往往和功課、考試綁在一起,所有學習的成果化約成數字。

這種導向下的體制,學習動機通常都是外部化的,也就是我們透過學業的成績排名與獎勵,一步一步將孩子導向課業中的學習,然後當他們具備了基礎符號運算、文字使用與抽象思維的能力後,就能夠在進一步的搭建起個人的興趣,並且走入職場。

這種制度的好處是我們可以造就許多菁英分子,比較麻煩的問題是在這種體制下,我們將會冒著流失平均數以後孩子的風險(這裡的平均,指的是體制中的學科要求),因為這個體制的遊戲有利於擅長抽象思考、語文使用、服從溫馴與能夠持續專心的白領階級社群,其他未符合資格者很難進入這個遊戲規則。

麻煩的是,因此流失的孩子,往往也是挫折感相對較大的孩子,但造成的結果是這群孩子不喜歡閱讀、排斥文字、抽象思考,這將增加許多未來的競爭成本,同時流失隱性資源。

比如,不閱讀,會削弱資訊流通與整合的能力;不善用文字或符號作抽象思考,將會容易侷限在個人的認知框架中而呈現單一的觀點,好比有再大容量的撲滿,開口也僅容許一塊錢投入,十元五十元都無法投入,裝的再快,也比不過別人裝一枚五十元硬幣。

許多現行規矩的背後是歷史餘韻的展現。這是否合乎下一個世代的現實要求?是值得思考的部分。

好在教育思潮在近年來也有多元發展的趨勢,然而回到親職當中,我將分享如何在家庭的單位下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如果您有興趣,歡迎您一起參與